考中进士还能穷到饿死?清朝历史告诉你,大有人在!
在古代,科举被视为普通人往上走的唯一办法,在咱好多人心里,那可是条能通天的路。要是考中了,就能一下子飞黄腾达,实现阶层跨越。要不咋会有“范进中举”那档子事儿呢。
可事实果真如此吗?中了举人,中了进士,难道就真能飞黄腾达了吗?
【中举之后 重回平民】
打小开始,影视作品和各类书籍里就老是有科举及第的故事,在古代,有关科举的诗句那是相当多。然而,对于科举中举、考上进士的人之后干啥去了,却很少有讲的。
和多数人认为考中就等于当官不一样,真正考中进士能马上当官的,只有一甲进士,也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前三名,这前三名进士可以直接获得翰林院的职位。而剩下的二、三甲两个批次的进士,这些除了前三名之外的大多数人,还得去参加接下来的朝考。
朝考的名册一般由礼部编好送至翰林院,接着由翰林院的人呈报皇帝,随后在保和殿开展考试。考试时间大概是殿试名次公布后的第三天,其内容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。像雍正时期,朝考内容是分别用“诏”“论”“奏”三种文体各写一篇文章,到了嘉庆年间,就把诏和奏换成了诗赋。
在朝试里名次较前、成绩不错的进士,能够进入“老虎班”。这虽说和直接当官不太一样,但也是很不错的了,只要地方上有职位空缺,就能去那儿当官。这算是一条不错的路子。
在朝考中表现不佳而被淘汰的进士,日子不太好。他们得参加进士班,这个班人数很多,而且由于职位少人多,还有历届科举留下来的其他进士班次。得把前面所有班次都轮完,才轮到当次科举的进士班。
在进士班里,吏部会挑选贤能之人,只让进士班中排名靠前的进士去地方当“候补知县”,而剩下那些多数被淘汰的人,就只能继续等待。
由于得等吏部通知,进士班的多数人只得留在京城。京城可是实实在在的高消费之地。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,要是这些进士不找点副业干干,打打工啥的,那就只能向家里伸手要钱了。
要是家里有钱,不差这口饭,养个闲人倒也罢了。但要是家里不宽裕,眼巴巴盼着你考个进士当上官,好让家里日子好过些。结果进士倒是考上了,还得往家里伸手要钱,这成啥样子了?
一个从小就很少出门的进士,要是去打工,能做啥活儿呢?要是去教书,在京城能请得起教书先生的人家,也不会轮到一个新科进士,干啥非得找他呀。
那有人就说了,等轮到自己这个班,自己这个位置去地方当候补官员,是不是就可以解放了,就能当官掌权啦?
【“候补官员”】
从“候补”这俩字能明白一个挺明显的事儿,那就是——不行啊。一个进士班的进士,等轮到自己能通过吏部去地方督抚衙门了,那还得等着地方上有职位空缺,并且得轮到自己这个候补去填补,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候补知县。
没错,清代的候补官员制度,不是一个官员对应一个候补,而是一个官职有众多候补人员。如同进士班那样,得等着,等轮到自己了,才能去当一个“试用”知县,正式上任。
跟京城比好的地方在于——消费低了,这苦日子总算有点希望了。由于消费水平没京城高,这些候补官员向家里要的钱,能稍微少点儿。这时候可能又有人说了,候补官员,难道不给工资吗?
哟,在清朝,那些候补官员就跟泥腿子似的,朝廷不给他们发俸禄。到了这一地步的人,没几个能放下面子去干些底层的活儿。要是家里不给持续供钱,没钱那太正常了。
在清朝中后时期,有不少候补官员几十年都没能上任,最终没钱受冻,饿死家中,这事儿挺惨的。要是运气好,有当地大户愿意主动给这些候补官员些银子,那日子还能好过点儿。可人心都现实,要是总补不上缺,地方大户也不会干那赔本的买卖。
到时候,那些家里穷又爱面子的官员,只能等着朝廷派到督抚那儿的“闲差”,干些闲散活儿,想从督抚那弄点钱。可跟十几年几十年没收入的日子比,这点钱根本就不顶事儿。
那这儿就又冒出个问题了,清朝的候补官员,难道就这么不容易等到个官位吗?
还真别说,确实会。这就得提到清朝那个讲“人情”的社会了。
【他送我画,你是谁?】
虽说那上面的进士班、老虎班啥的,都讲是依着名次来录取。可这事儿啊,也就那么一说。咋就规定成绩不好的人不能有个厉害的爹呢?
就算在进士里没进老虎班,只是进了进士班。可要是在朝廷里有个当官的爹,甭说多高,当个六品官,那都比普通人家顺遂得多。要是爹能当个三品以上的官,那考中以后简直就是一条“光明大道”了。你提携下我儿子,我提携下我侄子,这不挺平常的嘛!
就算这好爹不是当官的,而是经商的,那也没啥影响。进了进士班,花些钱,打通关系,找找吏部的人,照样能很快得到一个实际的官位。就算没考上进士,只要有钱,捐个知县,再打通关系,直接当个有实际职位的官员,也是行得通的。
正因如此,哪怕一个候补知县,在候补位置上排第二。那等着占你位子的人,可不止这几个。
在这种情形下,候补官员能做的,要么在那干等着,要么就花些钱,去打通打通关系。要是有了这想法,钱的来源就不用愁了。会有好多人把钱给这位候补官员,让他去“打通关系”,找督抚或者吏部的人协调协调,这样就能很快当上知县。
然而,在这种情形下当上知县的进士,能是啥好货色吗?别的先不提,这打通关系、找别人借的钱总得还吧?人家那可是政治投资,要还,就得还得更多些吧?这么一来二去,就极易踏上贪腐之路。这人在候补知县的位置上待得越久,在欺压百姓、横征暴敛方面就越可能变得残忍。要晓得,这可不是那种靠捐钱当知县的走后门。前半辈子过得越窝囊,越穷苦,就越容易在不再是候补之后,显露出人性贪婪的那一面。
答案是改了,可没彻底改好。这就得提到雍正和乾隆这对父子了。
【真情父子】
作为古代有名的反贪皇帝,雍正在下基层时早就发现了候补制度的问题,然而科举制度作为基本国策不能变动。在此情形下,雍正创造性地推出了一项政策。
他让巡抚查县衙督抚时,得带上这些职务的候补官员,若发现贪腐情况,就让这些人举证。要是查实了,就把县令的职位撤掉,让候补官员顶上。要是县令贪腐严重得判死刑,还得让候补官员在一旁看着,起到警示作用。
在雍正推行的政策下,清朝贪腐的情况,还有候补官员过多造成负担的状况,都有了很大的好转。
然而朝令夕改,雍正离世后,这一政策很快就被乾隆给废了。那乾隆是不是有啥更好的法子呢?其实并没有。
乾隆这么干原因挺简单,他想借此办法,使地方官员能迅速归服,对他这个新皇帝感恩戴德。实施的成效很明显,在乾隆一系列政策变革下,满朝大臣都青睐这位施行宽政的皇帝。
但这样一来,候补官员制度越发臃肿,好多候补官员都当不上官。大家都想考进士,要是在朝试里没考个好成绩,那等着的就是还不如去打工的下场——这话有点夸张了。
而且这只是科举没考上官的候补官员的情况,要是提到靠军功获得候补资格的,问题就更严重了。清末的时候,有好多候补的一品二品官员能当官,可朝廷不给钱,他们就只能去做小买卖。后来还是曾国藩碰到一个当小贩的候补一品官员,向朝廷汇报后,这种乱局才稍微好转了些——这些候补的大官都争着去当小官了。
【结尾】
在清朝,科举本是普通人往高处走的路,可八旗制度占了不少官位,而且清朝候补官员制度有操作余地,这就导致好多考上进士的人还得挨饿。不得不说,不管考得咋样,拉关系这事,一直都少不了。
